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6日 5.3°C-9.0°C
澳元 : 人民币=4.83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敬一丹:“点灯”陪伴母亲走向至暗

2022-04-02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CCTV主持人、作家 敬一丹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詹达

编辑 | 袁月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道: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而当父母真正走到死亡前的至暗时刻,作为子女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很多人会想,当然要好好陪伴。

“陪伴是有质量的,不是说待在床边就是陪伴了。”在2022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上,CCTV主持人、作家敬一丹发表了题为“亲情陪伴中的爱与美”的演讲,在送别母亲的这段经历中,她体悟到:有质量的陪伴是精神陪伴。在与至亲告别的时候,从最深处来理解他的精神需求,让他得以安宁、无憾地与我们告别。

当无药可救时,精神慰藉是“药”

老太太朝着镜头比耶

照片上这个面带笑容的老太太正是敬一丹的母亲,此时的她已经88岁了。

不难看出,这张照片是在医院拍摄的。老太太因为成功躲过了一次检查非常开心,拍照时还不忘向镜头比个剪刀手。

在敬一丹的眼里,母亲是一个有着强大精神力量的人,但是病床上的母亲却让她感受到了一种特别陌生的无力感。

“当我得知妈妈已经是癌症晚期、无药可救时,我在想,此时候妈妈需要什么呢?”敬一丹想起,母亲退休以后整理了60年来的家信,从父母的爱情一直记录到四世同堂。这些信是母亲想留给孩子们的精神财富,对她来说是最珍贵的。她最在意的东西会不会唤起她的精神力量呢?

老太太留存的书信

于是敬一丹每天都在母亲的病床前同她谈这些信,甚至将1700封信做了梳理,编成了一本。为了让今天孩子们能够读懂?敬一丹特意将这些信故事化了。让家里的孩子们,知道这个家族的血脉是怎么样的。

当这些信真的被编成了一本书,敬一丹将它送给了正在做放疗的母亲。

敬一丹的母亲和父亲正在阅读女儿编写的书

“把信编写成书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想让妈妈看到,我们在意着您的在意,我们珍惜着您的珍惜。让妈妈从中得到一种精神慰藉。”从母亲收到书后的喜悦不难看出,敬一丹做到了,母亲知道她用心保存的书信将会被后代肯定、欣赏与尊重。

“护士们看到这本书后,跟她说:‘奶奶,您原来是这样一个人啊。’这种肯定不仅仅是来自家人,也来自她身边的人。”敬一丹在网上看到的一些读者的反应,都会及时告诉我母亲。在生命的至暗时刻,这些肯定成了母亲得到的精神慰藉。

一年多以后,敬一丹的父亲也去世了,这本书成了他们看的最后一本书。

天渐暗时,信息沟通是“灯”

父母走向至暗的时候,是怎样一种痛苦?

在这种时刻,有的子女会选择善意的谎言,有的子女会选择不再同父母说什么,因为觉得说了也没用。敬一丹也曾纠结过这个问题,要不要将母亲病的实情告诉她?

纠结了很久之后,敬一丹决定要告诉母亲,因为她相信母亲更愿意清醒地走这条路,清醒地度过生命最后的阶段。

在母亲最后的时间里,敬一丹和母亲之间的谈话是没有禁区的。哪怕后来,母亲渐渐地听不见了,敬一丹和孩子们就给她写各种各样的小纸条。

孩子们写给老太太的小纸条

“明天是年三十,点滴完再回家,心疼你”, “想不想回家?”,“有不舒服的马上告诉我们。马上!马上!”……

纸条上的文字、符号、图案都是敬一丹母亲的后辈们对她的关心与爱,她看到这些小纸条都会点点头。有一次她还同敬一丹说:“你做的那个小字幕(小纸条)特别好。”

母亲要做一个手术的时候,敬一丹的弟弟特别想让母亲明白她即将要做什么,于是便画了这样的一个图,来告诉母亲将要做的胃管手术是什么样的。

敬一丹弟弟并不是学医的,但是在母亲的病床前,他变成了一个有科普能力的,能把医生的意思转换成母亲能懂的图画的孩子。

图片右边是一位年轻的医生写的纸条。医生告诉敬一丹母亲,这个黄色的是止痛泵。在剧痛的时候敬一丹母亲跟这位医生说:“你就是奶奶的守护神。”

“走向死亡的道路已经够黑了,如果没有这种信息沟通的话,那又是怎样的黑。”敬一丹把这种信息比喻成一盏灯,爱是点亮灯的油,点点微光让母亲走向死亡的道路不那么黑。

泪别时,认识生命是“课”

告别的时刻总是会到来。母亲的葬礼上,敬一丹没有放普通的葬礼音乐,放的是母亲生前录的歌——《儿行千里》。

有一次母亲在玉渊潭公园听到合唱团在唱这首歌,那时的她状态特别好,也跟着唱。敬一丹便跟母亲说:“我把你的歌进到录音棚录下来吧。”

当80多岁的老人走进录音棚,录音师由衷地感叹:从来都没有听到过这样真挚的歌声。纵使这位录音师见过不少优秀的歌手,亦是第一次见到敬一丹母亲这样的歌者,平凡而不普通。

最后在母亲的歌声中,敬一丹告别了母亲,她在母亲的葬礼上,摆满了鲜花,而且是彩色的鲜花。她想着,这是母亲想要的。

“我们家的第四代孩子,怎么样让他理解太姥逝去?他的爸爸妈妈给他讲人的生死。然后他拿着自己最心爱的玩具,把它埋在了松花江边的土地里,他完成了一个仪式。这对他来说是最初的生命课,他没有恐慌、没有害怕。”敬一丹在演讲中谈到,这是后辈们面临最后告别的“课”,重新认识生命的“课”。

母亲走了以后,敬一丹一直想着母亲生前在病床上对她说的那句话:“你把这段写写吧,我不能写了。”

敬一丹母亲一直有着记录的习惯,平常非常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感悟与孩子们分享,但当她躺在在病床时,已经无力记录最后阶段生命的感悟。

这是母亲留给敬一丹的作业。强忍着失亲之痛,敬一丹几次拿起笔,却又几次中断。姐姐劝她别写了,但是母亲曾说希望她写。

写,难受。但不写,更难受。

“妈妈是想用她生命的最后力量给她的后代们留下一份对生命的思索。”怀着完成母亲遗愿的信念,敬一丹最后写完了陪伴母亲走过她生命最后一段路的感悟,并把它命名为《床前明月光》。

“病前慢慢暗下去,但是不是没有光的。这光就像月光一样,它是一种柔和的生命之光,是给我们带来暖意的一种光。”这是敬一丹在母亲床前领悟到的,即使是至暗时刻,人生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有光的,那就是月光。“虽然写的过程很痛苦,但当我写完时,我觉得我完成了一种对生命的再认识,也完成了和妈妈的一次灵魂对话。”

这本书出版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决定把它变成有声书。

“当我用有声语来说的时候要比我用文字写更痛,我录了两次以后嗓子一下子就哑了,不能说话了,这个时候我切身感受到了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这种关系。但是停滞了两天,我又继续把它完成了。”敬一丹在演讲中谈到,前几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告诉她,清明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阅读之声》将重播这部有声书。

一方面,这让敬一丹想到这本书有一定的听众共鸣,但与此同时,这也让她想到这样的书可能还是太少了。如果我们有更多的这样的作品出现的话,就不需要用老作品来重播。在演讲的最后,敬一丹呼吁更多的人能够用文字的方式记录自己面对生命时的思索,能够和更多的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会有一种获得。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