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6日 7.9°C-12.2°C
澳元 : 人民币=4.79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这一炉香,不是张爱玲的

2021-10-27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这一炉香,不是张爱玲的 - 1

被误读的张爱玲,被消解的传奇。

文 | 韩瑞瑞 张颖

昨天,# 电影第一炉香毒性有多强 # 这一话题上了微博热搜,从官宣演员阵容到土味营销再到上映,《第一炉香》成了网友们吐槽的重点影片。

" 这是许鞍华的《第一炉香》,不是张爱玲的。" 有人在豆瓣评论区写道。从观众评价的维度来看,《第一炉香》的确不算一次成功的改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作家,张爱玲的小说难以进行影视化改编的问题由来已久,即使大导演出手也频频失利。

谁能拍好张爱玲的作品?观众又想看什么样的翻拍?《第一炉香》之后,这些问题的答案更加模糊。

预期已经很低,但还是失望了

在映前观众预期管理上,《第一炉香》打出了一条 " 差异化 " 的道路。

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营销,目的是通过在多渠道释放影片物料信息来带动相关话题讨论,从而引发观众的观影期待,好在上映之时把热度转化为票房。像经典案例《地球最后的夜晚》," 一吻跨年 " 营销铺天盖地,助推了其上映首日近 3 亿的票房成绩,即使上映后未能达到观众的观影预期,也在商业上保住了影片的收益。

这一炉香,不是张爱玲的 - 2

而《第一炉香》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拉高过观众预期。

彭于晏和马思纯两大主演官宣后,原著粉大失所望。书中的乔琪乔是阴郁的,而彭于晏阳光肌肉男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葛薇龙娇小的上海女人设定,也与马思纯的银幕形象并不契合。

毒眸(ID:DomoreDumou)认为,演员们本身的形象如何并不应该成为被吐槽的对象,问题在于影片对于原著人物的理解和选角没有符合观众的期待,也就是很多人说的 " 错不在演员,在于用错演员 "。所以在《第一炉香》的第一支预告片发布后,网友们展开了 " 第一炉钢 "" 虎妞和祥子 " 等吐槽玩梗行为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不止于此,影片的营销思路也让很多观众 " 看不懂 "。在短视频平台,用爱情鸡汤文案搭配男女主之间的纠葛,再加以苦情歌配乐渲染,把影片塑造成了疼痛爱情片的卖相,与原著冷峻的笔调和张爱玲作品的文学性大相径庭。

这一炉香,不是张爱玲的 - 3

不难理解,在过去几年的电影市场,痴情女与渣男纠缠后爱而不得的故事有一定的观众群体,如果营销把 " 分手 "" 催泪 " 等情绪点放大点燃观影热情,低口碑的爱情片也有机会博得三五亿票房成绩,《第一炉香》显然清楚这一点。

只不过,与其他爱情片的区别在于,《第一炉香》是基于张爱玲作品的改编,已经有了读者基础和观众预期,当影片营销释放出的信息与原著极度不符的时候,爱情片的营销套路就会失灵,观众的预期不升反降。上映六天,票房三千万左右,豆瓣评分未到 6 分及格线,就是观众失望的后果。

上映之后,原著中 " 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 " 的描写变成了葛薇龙 " 一顿夜宵能吃一盘炒面和九个烧卖 " 的观众吐槽点,出场就像男篮中锋、健身教练的乔琪乔也让那句 " 混血儿多少都有点阴郁,还有小丫头气 " 变成了笑点——

这一炉香,不是张爱玲的 - 4

(图源:豆瓣)

《第一炉香》在大银幕面对观众之后,终于彻底消解了张爱玲作品的严肃性,成为一部真正的疼痛爱情片。

只有张爱玲最懂张爱玲

谁能拍好张爱玲?

《第一炉香》的导演许鞍华是改编张爱玲作品最多的一位导演,她曾经表示,张爱玲的小说里的意境是到家的,是拍不出来的。看别人的名著,别人想看演绎和看法," 我是只想还原。"

1984 年,许鞍华导演、周润发和缪骞人主演的《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文学作品影视化的第一次尝试,尽管周润发原本的银幕想象也与原著中范柳原的 " 浪荡子 " 形象不太相符,但影片还是以 813 万港元的票房,排在了当年香港电影市场第 22 名。

这一炉香,不是张爱玲的 - 5

此后,《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金锁记》等家喻户晓的小说都曾被改编。许鞍华的《半生缘》用对了黎明的温润、吴倩莲的素净、梅艳芳的美艳,让原著粉心满意足,也在 1997 年拿到了 753 万港元的票房。

这一炉香,不是张爱玲的 - 6

到了 2007 年,《色戒》的上映让张爱玲文学作品的电影化之路迎来了高光时刻。《色戒》当年在内地和香港分别获得 1.2 亿和 4800 余万票房,双双位列当年票房榜前十,目前影片豆瓣评分在 8.5,仍然是很多观众眼里的佳作。

导演李安对《色戒》的改编是注释式的。他曾表示," 看到小说结尾王佳芝叫易先生快走时,我觉得很震惊,我对张爱玲感觉非常愤怒,她怎么可以这样写呢 ……" 这篇故事纠缠了李安三、四年,当他终于下定决心去拍的时候,也同时决定给这个悲哀的故事一点爱。

仅万余字的原著小说给了导演相当大的发挥空间。原著中的易先生 " 有点鼠相 ",并不帅气,当得知王佳芝宁可背叛革命也要救他时,他不仅没有悲伤,反倒有些得意," 他回来了又有点精神恍惚的样子,脸上又憋不住的喜气洋洋,带三分春色 "。

而李安认为 " 色易守,情难防 ",他改变了小说的精神内核,删去了冷酷的部分,用三场隐忍又大胆的激情戏和一首《天涯歌女》,讲述了一段爱而不得的故事,令观众欲罢不能。

这一炉香,不是张爱玲的 - 7

尝试将张爱玲的小说变成电影的人并不少,但最成功的,或许是张爱玲自己。

从 1946 年为文化公司创作悲剧剧本《不了情》开始,张爱玲共创作了《太太万岁》《小儿女》《南北一家亲》等十几部电影剧本。和小说不一样,张爱玲的电影剧本更适应商业化套路,没有那么多晦涩的语言和苍凉的气质。香港知名影评人黄爱玲曾指出," 电影是拍给大众看的,电影是虚幻的,她(张爱玲)对这个非常了解。"

其中,张爱玲最为知名的编剧作品《太太万岁》,写的是发生于上海一栋旧式公寓里的市井生活故事。电影放映后曾引起争议,有批评者认为这部电影立意不够深刻,取材过于 " 小市民化 ",甚至质疑她的创作态度充满了玩弄的意味。

但这样的呈现体现了张爱玲对于电影的理解,她将烦闷的生活琐事化为轻松幽默的闹剧,用真实又不无聊的人物、平凡又有曲折的情节来抓住观众的眼球。在《< 太太万岁 > 题记》中,她写道," 中国观众是难应付的,一点也不是低级趣味或是理解力差,而是他们太习惯于传奇。"

或许只有张爱玲最懂她笔下的并非痴男怨女之间的小情爱,更多是关注时代洪流里个体的世俗化诉求,以及对命运不可抗力的思考——在爱情的壳子下,她写的是人世的苍凉与无奈,是被消解的传奇。

这一炉香,不是张爱玲的 - 8

只不过这样的内核,或许很难用两个小时的电影来承载,所以张爱玲作品的电影化难题,在《第一炉香》之后,也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 将自己归入读者群中去,自然知道他们所要的是什么。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此外再多给他们一点别的。"这是张爱玲曾经对于文学创作的理解。而到了今天,这句话或许同样适用于她作品的电影化:

先知道观众想要什么,再 " 多给他们一点别的 "。

这一炉香,不是张爱玲的 - 9

郭小蝈,《< 半生缘 > 改名、翻车!数据解读张爱玲 IP 改编的冰与火》,烹小鲜联盟

吴丹凤,张爱玲文本影视化叙事困境及原因探微,《职大学报》

曹辑忆,《" 目光 " 下的张爱玲影像创作》,《贵州大学学报 · 艺术版》

这一炉香,不是张爱玲的 - 10

这一炉香,不是张爱玲的 - 11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