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0日 9.7°C-14.9°C
澳元 : 人民币=4.65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天才宁在美国当服务员也不回国,放言在中国不会取得如此成就

2019-11-22 来源: 米尔军事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这个中国天才,就是著名华裔数学家张益唐,1955年出生于上海,他出身非常好,父亲是电气工程学教授,母亲是机关工作人员。

在张益唐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数学方面的天赋,开始试着了解所有跟数学有关的东西,并且变得对数学充满渴求。9岁时,张益唐偶然得到一本大学数学教材,便开始潜心研究数学,而这其中就包括哥德巴赫猜想等世界性数学难题。

中国天才宁在美国当服务员也不回国,放言在中国不会取得如此成就 - 1

13岁时,张益唐跟随父亲搬到了北京,15岁随母亲被下放到农场,在下放到农场期间,仍然痴迷于数学研究,因为他经常一边劳动一边研究数学,遭到了农场很多人的欺侮,但他没有因此放弃数学,而是继续埋头于数学研究。

几年后,他终于回到了北京,在一家锁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在当工人期间,他利用几个月时间就自学了所有高中教材,最后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系,这一年他23岁。

上大学后,这位数学天才在人才济济的北大数学系里面仍然是首屈一指,据他大学的一位同学回忆道,当时,不管是上课还是考试,年龄比他大4岁的张益唐总是“领先一截”,“他很爱自学,我们难题解不出来,都找他”。

在上大学期间,偶然的一次机会,他认识了著名的华裔数学家莫宗坚,莫宗坚在到北京大学讲课期间,发现了张益唐这位不同寻常的天才大学生,于是他极力邀请张益唐留学美国。张益唐听从了莫宗坚的建议,到美国普渡大学进修,并师从莫宗坚。

中国天才宁在美国当服务员也不回国,放言在中国不会取得如此成就 - 2

但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张益唐得罪了师父莫宗坚,导致莫宗坚对张益唐极为厌恶,甚至还对他进行打压,使得他的博士学位迟迟没通过。最后,张益唐博士毕业后,导师莫宗坚拒绝为他写推荐信。

在当时那个年代,如果没有导师的推荐信,即使是普渡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找工作也很难。更何况,他的导师莫宗坚还是在美国很有影响力的数学家。结果导致张益唐在美国混得很惨,什么单位都不愿或者是不敢接收他。最后,张益唐没有办法,只能在一些中餐馆打工度日,后来他到了一个著名的快餐连锁店subway工作,主要工作就是当服务员,洗盘子和送外卖。

后来一位北大校友在美国开了好几家subway连锁店,偶然一次机会,他发现他的一名服务员竟然是自己北大的校友。出于怜悯之心,他给张益唐升了职,让张益唐干自己连锁店的会计,由于张益唐的数学天分,他在连锁店里干得非常出色。

他的校友觉得张益唐终非池中之物,于是忍痛将他推荐给了另一位北大校友葛力明,葛力明在新罕布什尔大学混得很红,于是给他介绍了一个在新罕布什尔大学当讲师的工作,从此以后他算是有了正式编制,终于不用再流浪街头当服务员了。

中国天才宁在美国当服务员也不回国,放言在中国不会取得如此成就 - 3

但美国的讲师地位很低,并且,讲师就是讲师,只有讲课才有报酬,但不管怎么说,这总比当服务员好多了。从此以后,张益唐又可以醉心于他的数学研究了。相比国内大学老师对论文的重视程度,张益唐的学术精神要强很多,他十年期间,除了讲课赚点报酬外,他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研究数学上,期间长达10年,他一篇论文都没有发。

直到2013年4月17日,张益唐将论文投给世界数学界最负声誉的《数学年刊》,这一年他已经58岁,而在这之前张益唐唯一发表过的论文就是2001年在《杜克数学学报》上发表的关于黎曼猜想的论文。

论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数学界的轰动,因为,这是第一次有人正式证明存在无穷多组间距小于定值的素数对。换言之,张益唐将给孪生素数猜想证明开一个真正的“头”,他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的一个弱化形式。

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张益唐数十年如一日研究数学,终于成为数学大师,讲师到大师仅一字之差,但他却为之奋斗了十多年。得益于他的研究成果,他获得了2014年弗兰克·奈尔森·科尔数论奖、2014年麦克阿瑟天才奖、2016年杰出科学家奖、 2018年美国亚裔工程师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中国天才宁在美国当服务员也不回国,放言在中国不会取得如此成就 - 4

在张益唐成名之前,张益唐的恩师,曾任北大数学系主任的著名数学家丁石孙非常看重张益唐,并力邀他回北大,但张益唐最终还是没回来。

2013年6月8日,受哥伦比亚大学邀请前往纽约讲学的张益唐,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当记者问他为什么十几年不发一篇论文时,他说:

“其实我这个人野心很大,我手上拽了几个东西,那怕就是部分结果拿出来,其成果也会非常好。我这人就是这种个性——追求完美。如果拿出来,也是很好的论文,可我就不甘心,为什麽我不能把它完全做完?完全做完之后拿出来的东西就是大东西了。”

当记者问他,在你的考虑中,有没有哪天真的回国去讲讲你的研究成果,这个还是可能的?

张益唐说:“我可以短期内回国,但我不会长期回国的。我根本没有答应接受任何他们给我设计的头衔。我要是在中国,我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中国天才宁在美国当服务员也不回国,放言在中国不会取得如此成就 - 5

虽然说,人各有志,我们不能强求。但是毕竟,祖国的需求是最至高无上的,张益唐在成名前不回国,我们可以理解为他怕丢面子,让人家笑话。但如今已经功成名就,完全可以回来报效国家,这样才能对得起当年培育他的北京大学。

相比张益唐这样的人,中国还有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们两人的经历则完全相反。

这个人就是我国著名的布衣院士李小文。

李小文,1947年出生四川,从小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超级学霸”,21岁的时候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也就是现在的电子科技大学毕业。

中国天才宁在美国当服务员也不回国,放言在中国不会取得如此成就 - 6

之后,他到美国加利福留学,在留学美国6年期间,李小文竟然跨学科拿到了地理学博士学位和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在学得一身本领后,李小文婉拒了外国的高薪聘请,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家报效祖国。

回国后,他成为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图像处理领域的重要骨干。遥感测绘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之一,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民用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西方先进国家对此技术,一直都是严密封锁。

李小文潜心遥感测绘技术的突破,带领团队成功攻克定量遥感研究的难题,使我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成功进入国际一流的水平。

中国天才宁在美国当服务员也不回国,放言在中国不会取得如此成就 - 7

可以说,在卫星遥感领域,他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泰斗。虽然在科学上大放异彩,但是在生活中李小文却是低调至极。

对于生活他信奉的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过着最为的简谱的日子,曾经因为穿着实在是太朴素,被学校的保安误以为是农民,被挡在校门外,进不了校门。

中国天才宁在美国当服务员也不回国,放言在中国不会取得如此成就 - 8

虽然很是低调,但是李小文院士还是一个网红,因为穿布鞋上课的图片在网上疯传,一时间成为网上热议的对象,很多网友钦佩他的亲和随性,叫他“布鞋院士”。

2015年,李小文院士不幸离世,年仅68岁。这个为祖国的遥感测绘事业工作了一辈子的“布鞋院士”,就这样永远离开了我们。很多说如果没有李院士,中国的遥感卫星事业将要推迟很多年。

相比张益唐,李小文的事迹更加感人,同时,对于祖国的贡献也更大。一个人的名声即使再大,那也是个人的名声,对祖国来说,并无多大实际用处。相反,如果为了祖国的需要,可以抛弃自己的名声,甚至是美好的前途,将个人发展融入到祖国大业中,这种人才是我们最钦佩的人。

在我国,向李小文这样放弃外国的高薪诱惑,毅然选择报效祖国的老一辈科学家还要很多,如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华罗庚、茅以升等,这些伟人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老一辈的科学大师,之所以在科学上能有如此大的造诣,根本上在于数学等基本功的扎实。数学被称为是基础科学,学好数学才能学好物理学、化学、医学、天文学等一系列学科。相比我们现在的和平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钱伟长、杨振宁 、李政道求学时期正处于民国时期,等等在那个战乱横飞的年代,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数学基础?这得益于民国时候扎实的数学教育,其中不乏教育名家,而这其中最有名的是刘薰宇。

中国天才宁在美国当服务员也不回国,放言在中国不会取得如此成就 - 9

刘薰宇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曾在暨南大学、同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还当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副总编辑,而刘薰宇与普通教育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会讲故事,比如他讲的这个故事。

某个书生娶了一个富家千金,经常被老婆训。后来这个书生中了状元当了官,但他的老婆还是经常训他。他就跟他老婆说,我现在当了官,你怎么还训我。他的老婆机智的回答到:“亏你还是状元,连水涨船高的道理都不懂。你看,如果男人是当官的,生下来的女儿就是千金小姐,男人要是挑大粪的,生下来的女儿就是丫头。等她嫁人后,如果嫁的男人是大官,她就变成了官太太,如果嫁的是农户,那么她就变成了一个农妇。这就是数学上的函数,男人是x,女人是y,y总随x改变。

一个故事把函数讲得生动有趣,这样的例子在他的书中比比皆是。他一生论著颇丰,深受人们喜爱,很多人正是读了他的书才喜欢上了数学,其中就有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

杨振宁在一次讲学中说道,他在很小的时候,偶然接触到了一位叫刘薰宇写的书,看了后他爱不释手,书非常有趣,通俗易懂,看了他写的一个智力测验的文章,我才知道什么是奇偶排列。

我国著名数学家齐民友也非常崇拜刘薰宇,他说他初一时学数学,那时的数学非常难,有很多的四则应用题,后来他看了刘薰宇的作品后,用他书中教的方法做题,非常容易,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此以后,才逐渐增加了对数学的兴趣。

我国著名的画家丰子恺也很喜欢数学,但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直到中年后才接触到的刘薰宇的著作,他说刘薰宇写一篇,我就读一篇,他的文章非常有诱惑力,而诱惑我的就是他里面讲的故事,如果我能早点接触到刘薰宇的作品,我小时候绝对不会忽视这样一门非常有用的基础学科,为此,他懊悔不已。后来,他还专门为刘薰宇的著作写了一个序。


关键词: 军事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