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6日 13.2°C-14.7°C
澳元 : 人民币=4.74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生活 | 并不怎么凉的“的确良”,如何成为国人曾经的流行风尚?

2018-08-18 来源: 额尔瑾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生活 | 并不怎么凉的“的确良”,如何成为国人曾经的流行风尚? - 1

经公众号“一本正经说历史”(ID:ybzjlishi)授权转载

经历过70年代或者80年代初期的,对于“的确良”这种材质的衣服肯定不陌生,在当时这可是时尚界的扛把子,谁要是能有这么一件衣服,用当时的话讲,就是太“时髦”了。

的确良是外国的舶来品。193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卡罗瑟斯用石油聚合成了两种高分子材料,一种是锦纶纤维叫作“尼龙”(Nylon),另一种经英国人加工成涤纶纤维叫作“特丽纶”,而美国杜邦将之命名为“达克纶”(Dacron), 即中文音译的“的确良”。

生活 | 并不怎么凉的“的确良”,如何成为国人曾经的流行风尚? - 2

70年代在瑞蚨祥选购“的确良”和人造棉布的人们

1950年代,的确良在国际上开始流行, 上海紧随其后开展了研制工作。1958年3月30日的《解放日报》登载了一则消息:我国自主研发的尼龙在上海诞生。这是我国最早的合成纤维。进入1960年代,上海开始了“的确良”的研制工作。

“的确良”名称有个演变,这个名称起源于香港市场。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聚酯纤维的商业名称是“Dacron”,用粤语发音为“的确靓”。与毛混纺的织物称“毛的确靓”,与棉混纺的叫“棉的确靓”,来为了在商业上有号召力,一度又改为“的确凉”。这个名词传入上海后为“的确良”,因为涤纶的缺点是吸水性差,夏天穿起来并不凉快,但确实性能优良,后来全国各地也开始这么称呼了。

为何的确良后来会风靡全国呢?新中国成立之初,工农业基础薄弱,吃穿用度各方面,生产的发展都赶不上几亿人生活改善的需求。

1954年9月,全国启动实施棉布计划定量供应,各地都要按人头发放布票,布料、成衣、床上用品统统凭票购买。这也就是困扰了当时中国几代人的布票时期,布票的紧俏在当时绝不亚于粮票。

1956年,国内遭遇水灾,棉田减产,纺织品供应愈发吃紧,不得不强化“凭票买布”措施,“大小童装和五寸以下的布一律按实收布票;蚊帐布按二折收布票,蚊帐成品的顶布、边布和衣着用的网眼布都按实收布票”。

1957年4月,国务院通过决定,该年度第二期布票“一律按面额对折使用”,并向全国人民发出“战胜困难 精打细算 节约棉布”的号召。9月,北京市宣布新一年棉布供应计划,城市居民、大中学生,全年的布票定量由36市尺下调到24市尺。

这个24市尺是个什么概念?打比方说,在当时如果做一件衬衫要7尺5寸布、想做一身棉衣要16尺布,可见这点布料连做一个人穿的衣服都费劲。

布票不够,钱也不宽裕,穿衣必须精打细算、艰苦朴素。最让人头疼的是纯棉服装容易破损,于是,穿打补丁的衣裤、戴保护衣袖的袖套,成了那个年代的标志。大部分家庭里的孩子一年到头难得穿身新衣裳,基本就是大孩子穿爸妈剩下的,小孩子穿大孩子剩下的这么个状态。

生活 | 并不怎么凉的“的确良”,如何成为国人曾经的流行风尚? - 3

1954年上海市发行的布票

如此一来,“的确良”的优势就显而易见。其实的确良有很多缺陷,比如不吸汗、不透气,可是却易洗快干,还比棉布结实,一件顶三件。更重要的是“的确良”虽然贵,但不按实收布票,而是打折收取,对布票不够用的人家是个大好消息。

在六十年代初,“的确良”只是在京津沪小批量试制。由于当时中国人还没有从石油到化纤的生产能力,只能靠进口涤纶纤维来开发“的确良”,后来又靠进口聚酯切片来制造涤纶纤维,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尽量用于出口创汇,比如北京产的冰山牌漂白“的确良”、天坛牌衬衫等等。

就是这种不是很常见的料子,遭到了当时人们的疯狂抢购。如今上年纪的人们大约都记得当年很多紧俏商品叫作“出口转内销”,由于出口产品在质量上有某些瑕疵或者其他原因而被投放到了国内市场上。上海绸布店里最早供应的的确良面料就是出口转内销。

这种出口转内销的的确良面料非常抢手。1968年6月16日,上海石门二路的原红缨服装店有一批的确良衬衫上柜供应,大批蜂拥而至的顾客挤碎了商店的橱窗玻璃,造成了1死6伤的惨剧。为买的确良衬衫而不幸去世的是一位女教师,那一年她才40多岁。这是一幕不该发生的惨剧,但它从侧面反映了市场对的确良的需求。

直到70年代,国家决心大手笔引进石化装备,发展化纤工业全产业链,上海金山石化等大厂陆续建成,曾是高档商品的“的确良”才逐渐普及。

由于“的确良”是化纤材料做成的,在炎热的夏天穿在身上不是很透气,并不凉快,但它毕竟不同于原先的粗衣和洋布,所以一直流行到20世纪80年代,并与用泡泡纱布料做成的服装一道风廊整个中国。

的确良虽然不凉爽,但它具有很多优点:挺括不皱、不变形、不怕霉蛀而且干得快。的确良最初以白色和蓝色单色居多,后来各种花色的“的确良”陆续出现。

在50、60年代,中国人的衣服款式基本男女一个样,颜色只有灰、蓝、黑,因此的确良各种颜色的出现,带给国人的视觉冲击是很大的,以至于成为女性们的新宠。

生活 | 并不怎么凉的“的确良”,如何成为国人曾经的流行风尚? - 4

1980年挑选的确良布料的姑娘

谈恋爱阶段,男士给女朋友送条“的确良”裙子,不亚于现在送一个限量版包包,女人们会经常把“的确良“衣服拿出来,在邻居面前摆弄,显示男人对她的关心。除了赶时髦之外,这种布料风靡背后,是百姓用最简单的方法实现对美的需求。

胡斐在《30年小事史每个人的30年》(载于2008年11月26日《新周刊》)中生动地写道:

关于的确良这种布料在中国受到的万人空巷式追捧,有一个段子可以说明问题:话说当年四川很缺的确良,一个小伙子一天看见大街上卖的确良布,就排了队去买,想给自己做件衬衣,轮到他的时候,只剩下一尺布了,他十分为难,售货员说:“你买不买?不买下面的谁要? ”小伙子一急,就买了,回家只好做了条内裤。他心想:“这多冤呀,谁知道我也穿了的确良啊? ”就干脆在外裤上做了个牌子,上书“内有的确良”。

一日内急,就找到个公用厕所,将牌子先解下来挂在门上, 出来的时候,发现厕所外排成长龙,都在问:“怎么等了这么长时间还不卖呀?”

的确良解决了人多数人家的有票不够用的问题---它太耐穿了,谁能轻易把的确良穿坏呢?有些店家址“的硝良“不是以尺布票抵一尺的,而是买十尺只收五尺布票的对折,这么划算,难怪人们趋之若鹜。

最初的时候,大家买不到也买不起几件“的确良”衬衫,只能购买“的确良”做的假领子,几件假领轮流穿,别人也看不出来,还以为你有好几件衣服呢。姑娘们要是谁有件格子“的确良”衬衫,足以引发极高的回头率。

到了70年代中后期,随着的确良普及,姑娘们纷纷穿上小碎花裙子、带里衬的白裙子,走起路来裙角飞扬,男士们则热衷雪白的“的确良”衬衫,不少人还把下摆扎在裤腰里。

曾经是“的确良”一族的陈大姐回忆起那个令人难忘的时代时,心中充满了感慨:

“我们那时刚参加工作,下班后,爱美的我们就都穿上印有碎花的的确良,衣服,相约到河边清洗替换下来的服装。走在落日的余晖里,满足的心情随着漂亮的连衣裙随风飘荡。金色的光线把姑娘们美丽的身影剪辑成时代的一道美丽风景。”

作家苏童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

70年代的女性穿着蓝、灰、军绿色或者小碎花的上衣,穿着蓝、灰、军绿色或者黑色的裁剪肥大的裤子。夏天也有人穿裙子,只有学龄女孩穿花裙子,成年妇女的裙子则是蓝色、灰色、黑色的,裙子上小心翼翼地打了褶,最时髦的追求美的姑娘会穿白裙子,质地是白“的确良”的,因为布料的原因,有时隐约可见裙子里侧的内裤颜色。这种白裙引来老年妇女和男性的侧目而视,在我们那条街上,穿白裙的姑娘往往被视为“不学好”的浪女。

浪漫的恋爱和隐秘的偷情在那个年代也是有的,女孩子有时坐在男友的自行车后座上,羞羞答答穿过街坊邻居的视线。

的确良的流行差不多延续了十年,到了80年代,棉花连年增产,涤纶混纺布产量比1960年代末增长了三十多倍,纺织品生产足够供应老百姓需要。

1982年开始,国家陆续对部分纺织品减收或免收布票,敞开供应,曾经捉襟见肘、无比金贵的布票也开始用不到了。1981年11月、1983年1月,国家根据实际成本的变化,连续两次大幅下调“的确良”、腈纶毛线等化纤织品价格,过去价格高昂的“的确良”也变得经济实惠。

生活 | 并不怎么凉的“的确良”,如何成为国人曾经的流行风尚? - 5

1986年,北京街头的姑娘,当时红色和黄色的裙子很流行

此时,的确良就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因为它毕竟穿在身上还是不舒服的,比起棉布的舒适度,的确良也就不再优良了。

1983年11月22日,商业部发出通告,宣布从该年12月1日起全国临时免收布票、絮棉票,1984年也不再新印发,通行了30年的布票终于废止。随之而来的就是的确良退出了历史舞台。

生活 | 并不怎么凉的“的确良”,如何成为国人曾经的流行风尚? - 6

参考资料:

1《中国生活记忆  建国65周年民生往事》陈煜

2《印象中国》彭国亮

3《的确良,“的确靓”》邵大星,马茂兰

4《夏天街上流行穿什么?当年时髦莫过“的确良”!》北京日报。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抓取。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喜欢本文的各位,欢迎转载到朋友圈

生活 | 并不怎么凉的“的确良”,如何成为国人曾经的流行风尚? - 7

生活 | 并不怎么凉的“的确良”,如何成为国人曾经的流行风尚? - 8

生活 | 并不怎么凉的“的确良”,如何成为国人曾经的流行风尚? - 9

生活 | 并不怎么凉的“的确良”,如何成为国人曾经的流行风尚? - 10

生活 | 并不怎么凉的“的确良”,如何成为国人曾经的流行风尚? - 11

点击进入 “果粒时刻”小程序界面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