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8日 11.0°C-13.4°C
澳元 : 人民币=4.83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女状元被父亲偷改志愿错失北大,逃往国外20年拒绝回家,如今她怎样了?(组图)

5天前 来源: 英伦大叔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前段时间,全国高考刚刚结束,上周又迎来了中考,可谓是牵动着全国上千万家庭的心。对于如今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高考其实未必是我们人生的分水岭,但至少在往后余生中,我们都会牢牢记得,今时今刻的自己。

女状元被父亲偷改志愿错失北大,逃往国外20年拒绝回家,如今她怎样了?(组图) - 1

高考选择学校和专业,可能是许多人一生中,第一次面临的重要抉择。但现在的孩子,能在18岁就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将来想学什么,甚至自己的理想是什么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在择校和选专业的时候,大多都还是父母来拿的主意。

而有时候,当父母过度干涉,甚至独断专横时,则可能会造成亲子关系严重的裂痕。

就像当年湖北黄冈的文科状元戴柳,她的遭遇让许许多多的中国年轻人感同身受。1999年,戴柳以687分的高分考上了北京大学,这也是她梦寐以求的学校。然而,发放通知的时候,她却收到了另外一所大学的通知书……

女状元被父亲偷改志愿错失北大,逃往国外20年拒绝回家,如今她怎样了?(组图) - 2

1

父亲偷改志愿而错失北大

戴柳出生在湖北黄冈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高校的大学教授,父亲是从事文字工作的记者。从小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异,这让父母感到非常自豪。父女俩都热爱读书,经常一起阅读并分享读书心得。

但随着孩子年龄和智识的成长,自我意识也逐渐觉醒,她对父亲这种看似无微不至的“照顾”开始反感。她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似乎被父亲“管控”起来,从一言一行到衣着谈吐,所有事情都需要经过父亲的首肯。她无法再像以前那样与父亲亲密无间地聊天,也不愿再向父亲汇报自己的行踪和学习情况。

女状元被父亲偷改志愿错失北大,逃往国外20年拒绝回家,如今她怎样了?(组图) - 3

父女间矛盾的大爆发,正是来自于开头所讲的一幕。当戴柳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她彻底惊呆了:明明自己报考的是北大,为啥收到的却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呢!

她的第一反应是,肯定是父亲改了她的志愿。高考前,她曾向父亲表达了自己想考北京大学的愿望,但父亲却极力建议她报考中国政法大学。

父亲的建议基于两个理由:首先,他希望弥补自己年轻时的遗憾。当年,父亲因高考失利,仅差1分未能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他希望女儿能延续他的梦想;其次,从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来看,考上中国政法大学几乎意味着进入公职系统,象征着稳定和可靠的职业生涯。另外,也有父亲对女儿成绩不自信,害怕女儿考不上北大而无缘第一志愿。

得知一切的戴柳情绪失控,跟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本来能够进入梦想中的北京大学,却最终因为父亲对自己成绩的不信任,而失之交臂。她质问父亲,为什么擅作主张,决定她的人生。而戴父的回答则是千千万万的中国父母都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我这还不是为你好!”

女状元被父亲偷改志愿错失北大,逃往国外20年拒绝回家,如今她怎样了?(组图) - 4

2

逃往国外,此生还会相见吗?

带着巨大的遗憾,戴柳还是走入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园。

在大学期间,校园生活让戴柳暂时离父母远了一些,但这还远远不够。终于在大三,戴柳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学校组织学生去韩国留学,对方学校可以提供全额奖学金。戴柳凭借着出色的成绩成功入选。这完全超出了戴父的计划,在他的规划中,女儿毕业是要进入体制去工作的。但这一次,戴柳坚守住了自己的选择,她最终还是去到韩国就读,这一待就是二十多年。

女状元被父亲偷改志愿错失北大,逃往国外20年拒绝回家,如今她怎样了?(组图) - 5

从此以后,父亲即使再想掌控她的人生,隔着国界也是鞭长莫及了。毕业后,戴柳进入一家当地的证券公司工作。韩国高压的职场环境,让她过得也很辛苦,再加上语言的问题,戴柳在坚持了14年之后,最终还是辞了职。可即便如此,戴柳仍然没有考虑回国发展。

后来在一次假期旅行中,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两人也在韩国的济州岛开了一家民宿,开始享受生活。而在多年的杳无音讯后,戴柳再一次给妈妈打电话,带去的是她将要结婚的消息,并正式决定在国外定居。

女状元被父亲偷改志愿错失北大,逃往国外20年拒绝回家,如今她怎样了?(组图) - 6

不知道挂下电话的戴柳父母,此刻会不会后悔当初偷改女儿志愿的举动呢?

3

东亚父母一生拧巴的爱

其实,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我们一边享受着更紧密的家庭关系所带来的牵绊、关怀、无微不至的照顾,但也同样承受着父母的挑剔、打压、无所不在的控制。绝大多数东亚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们,多多少少都容易跟戴柳产生共情。尤其是那些走出国门,留学海外的游子。

就在今年两月,一则“留学生因不想回国而被妈妈拉黑”的新闻曾引爆网络,想必大叔号的读者也不陌生。

这位留学生当时发了一则帖子,帖主是一个独生女,在德国上学。现在快毕业了,想留在德国找工作。她因为“不太喜欢国内的工作环境”,想先在德国工作拿个永居再说。结果父母一听就爆炸了,两方因为这件事争执不下。她妈妈甚至提出要跟她断绝关系,直接把她拉黑了。

女状元被父亲偷改志愿错失北大,逃往国外20年拒绝回家,如今她怎样了?(组图) - 7

我们也可以再回顾一下,她母亲在拉黑她之前所发的这些绝望却又令人窒息的消息:

“外面就是天好地好,你也应该回国,因为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国内。”

“千疼万疼抚养你,长大落了个这样的下场,你有没有良心?”

“我们从小辛辛苦苦把你养大,没让你受一点罪,你就是来这样报答我们的?”

“以后不会再供养你一分钱,从今往后爸爸妈妈存钱养老,你就当没有爸爸妈妈。”

“如果你不回国,这个家有妈妈的一天,就永远不欢迎你回来,死了也不要回来。”

这件事很快在网上发酵,被骂上热搜。大部分声音都是指责女孩自私,只顾自己,一边拿着父母的钱,一边又喊着要独立。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年轻人力挺女孩,觉得与其留在这样有毒的家庭氛围,不如趁早远离得好。

女状元被父亲偷改志愿错失北大,逃往国外20年拒绝回家,如今她怎样了?(组图) - 8

这样的事件绝非孤例,像这样跟父母“断绝关系”,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甚至还有走向极端的刑事案件,例如几年前,亲手用锤子砸死母亲后还把其尸体装在活性炭里,最后独自潜逃的北大学霸吴谢宇。

直到今年1月被执行死刑前,吴谢宇其实始终都未坦白,真正让他对母亲痛下杀手的原因。绝对不是他为了脱罪所说的“为了帮母亲完成心愿”、“为母亲解除痛苦”等冠冕堂皇的理由。真正的原因,可能世人永远无法得知了。

但从所有公开材料中,我们还是能够大致拼凑出吴谢宇跟他的母亲之间,那种无形却又令人窒息的压力。正是母亲对他严厉管束,以及在道德上极度严苛的要求(可能还包括一些未被正确引导的性教育观念),最终让吴谢宇在无法成为一个圣人的压力下,走向了一条自我毁灭之路。

女状元被父亲偷改志愿错失北大,逃往国外20年拒绝回家,如今她怎样了?(组图) - 9

如果说,上面这些故事是东亚式亲子关系走向崩坏和毁灭的极端个例,那这种父母对子女只注重成绩却缺乏情感支撑,以及无时无刻不在的控制欲所带来的压力,却是一种普遍存在,又能瞬间引起无数人共鸣的真实感受。

我们今天在各类社交媒体上,常常能看到“东亚父母一生拧巴的爱”这样的关键词搜索,而豆瓣上当年还有“父母皆祸害“小组,7000名组员在组里吐槽,甚至是控诉父母对他们的严苛和指责。其中“家是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回响。

女状元被父亲偷改志愿错失北大,逃往国外20年拒绝回家,如今她怎样了?(组图) - 10

4

或许还可以这样做......

早在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就曾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描述了理想中的父亲:自己背着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而随着时代进步,越来越多的父母也意识到自己的教育理念需要与时俱进,关于“父母该如何放手”,或者是“在孩子人生中体面退场”等等的文章也越来越多。

大部分的教育心理学文章都会提到,为人父母者在处理亲子关系时,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多给予孩子肯定,让孩子在鼓励与肯定的声音中拥有更自信的人格;

2、高质量陪伴,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3、给与彼此空间,人毕竟不是女娲按着自己的形状捏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

4、足够的尊重,可以引导孩子,但要让孩子有充分表达和探索的空间;

5、正视自己的错误:很多父母都会有奇怪的“自尊心”,那就是作为父母永远不会承认自己有错。甚至在明知自己不对的情况下,依然会一条道走到黑。

女状元被父亲偷改志愿错失北大,逃往国外20年拒绝回家,如今她怎样了?(组图) - 11

当然,世界上的所有道理都是知易行难的,在儒家文化浸润下的东亚家长,对子女的爱和责任是无需质疑的,但是要做到适度放手,尊重彼此空间,又恰恰是最难的。

那对于子女来说呢?尤其是自认为看过了更多世界,学过了更多知识,拥有了更高认知的年轻人们。在把“跟父母关系搞砸”这件事上,年轻人就没有责任,或者说没有能改进的地方吗?显然也非如此。我们所有学到的这些关于“人和人之间该有怎样的距离”、“亲密关系该如何维系”等知识,不是用于让我们赢得与父母的争吵的。吵赢了自己父母,又算什么本事呢?所有这些我们学会懂得的道理,都是可以真正用于修复或改进自己与家人的关系。

女状元被父亲偷改志愿错失北大,逃往国外20年拒绝回家,如今她怎样了?(组图) - 12

也许,当有一天你真正理解了父母,愿意去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愿意去体谅他们生活的不易,也愿意去懂得他们也是带着自己的童年创伤而走到今天的。那或许,我们会有一种更平和、更温暖、又更有智慧的方式,去跟父母沟通——去坚定又温柔地坚持自己的见解和人生,同时也依然能维系好,属于我们东亚人所独有的,那份家人间的牵绊吧。

写在最后的话:

最后,想聊聊自己的父母。我自认为父母跟同龄人比还算开明,但或多或少也时常感受到一些过了界的控制欲。反而在国外,跟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系更亲近了一些。有一次在跟母亲通话的时候,她兴冲冲地跟我讲了一件小事。

说一天在餐厅她因为心情不好而对服务员发了脾气,但服务员还是一如往常地上菜结账,没受影响。事后平静下来,她感觉有些过意不去,离开之前还专程找到了那位服务员,诚恳地跟他道了歉。在电话里,她颇有些得意地对我说:“你上次说我做错了从来不肯认错。你看,现在我也学会跟人认错道歉了。你老妈有进步吧!”

谁说父母是不会改变的呢?那是我三十多年人生中,最骄傲的一刻。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